水处理投加阻垢剂是一种常见的防止水中结垢的有效手段,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其相关内容:
阻垢剂的作用原理
螯合作用:阻垢剂中的部分成分能够与水中的金属离子(如钙、镁离子等,它们是水垢形成的主要 “参与者”)形成稳定的螯合物。例如,一些含氨基羧酸盐类的阻垢剂(像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即 EDTA-2Na),它可以和钙离子按照 1:1 的比例通过配位键结合,使钙离子被 “包裹” 在螯合物中,从而阻止其与碳酸根、硫酸根等阴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水垢沉淀,让这些原本会形成水垢的金属离子能够稳定地存在于水溶液中。
分散作用:阻垢剂能够吸附在水中即将形成的微小晶体颗粒表面,使其带有同种电荷,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这些带有同种电荷的微小颗粒之间相互排斥,不容易聚集长大形成大的水垢沉淀。比如,聚羧酸盐类阻垢剂,它具有较长的分子链和多个活性基团,能有效地分散水中的碳酸钙、硫酸钙等微晶颗粒,维持它们在水中的分散状态,随着水流排出系统,进而防止在设备表面和管道内壁结垢。
晶格畸变作用:当水中的钙、镁盐类开始结晶析出时,阻垢剂分子会吸附到正在生长的晶体表面,嵌入到晶体的晶格中,破坏了正常的晶格结构,使得晶体无法按照规则的形状和方向继续生长,形成结构疏松、易碎的微晶,这些微晶很难在设备和管道表面附着形成牢固的水垢,容易随水流带走。例如,膦酸盐类阻垢剂就具备这样的作用,它可以干扰碳酸钙等晶体的正常生长过程,达到阻垢的目的。
阻垢剂的种类
无机阻垢剂
成分及特点:常见的有无机聚磷酸盐(如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它们价格相对便宜,具有一定的缓蚀和阻垢双重作用,通过在水中解离出的磷酸根离子与水中的钙、镁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从而阻止水垢形成。不过,无机聚磷酸盐容易水解生成正磷酸盐,在水中有一定的富营养化作用,在一些对环保要求较高的场合使用受限,而且其阻垢效果相对不如有机阻垢剂好,在高硬度、高碱度的水中阻垢能力会下降。
适用场景:适用于水质硬度和碱度相对较低、对环保要求不是特别严格的小型工业循环水系统或一些简单的民用供水设备的水处理中,比如小型社区的热水锅炉系统等。
有机阻垢剂
聚羧酸盐类
成分及特点:像聚丙烯酸、聚马来酸等都属于此类。它们是通过聚合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链上带有多个羧基等活性基团,阻垢性能良好,能对水中的多种垢盐(如碳酸钙、硫酸钙、磷酸钙等)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耐酸碱和热稳定性较好,而且在水中不易水解,使用相对环保。不过,其合成工艺相对复杂一些,成本比无机阻垢剂要高。
适用场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尤其是大型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冷却水中,对控制复杂水质条件下的结垢问题效果显著,也常用于中央空调的冷却水和冷冻水系统中。
膦酸盐类
成分及特点:例如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EDTMP)等。这类阻垢剂具有很强的螯合能力,能与水中多种金属离子紧密结合,对抑制碳酸钙、硫酸钙等水垢的形成效果突出,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缓蚀作用,可在较宽的水质条件(如不同的硬度、碱度、pH 值范围)下发挥较好的作用。但膦酸盐类如果处理不当,在排放后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为磷元素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之一。
适用场景:常用于工业循环水、油田注水等系统中,在水质硬度较高、容易出现结垢现象的场合,作为主要的阻垢成分配合其他药剂一起使用,能有效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含磷聚合物类
成分及特点:将膦酸基团引入到聚合物分子链中形成的一类阻垢剂,综合了聚羧酸盐类的分散性能和膦酸盐类的螯合性能,既有良好的阻垢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相比于单纯的膦酸盐类),是一种性能较为优良的阻垢剂类型。不过其研发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适用场景:在一些对环保和阻垢效果都有较高要求的水处理系统中应用较多,比如现代化的电子芯片制造工厂的超纯水制备及循环利用系统等,既能防止结垢影响设备运行,又符合严格的环保要求。
阻垢剂的投加方式
连续投加
投加方法及原理:通过计量泵等设备,按照一定的流量,持续不断地将阻垢剂溶液注入到待处理的水中。这种方式能使水中的阻垢剂浓度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效范围内,持续发挥阻垢作用,尤其适用于处理水量较大、水质变化较为稳定的情况,比如大型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水一直在循环流动且不断有新的补充水进入,连续投加阻垢剂可以及时应对水中可能出现的结垢倾向。
投加位置选择:一般将阻垢剂投加到循环水泵的吸入口前,这样阻垢剂能随着水流迅速均匀地分散在整个循环水系统中,充分发挥其阻垢功效。
间歇投加
投加方法及原理: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地向水中投加阻垢剂。例如,每天或每隔几天在特定时间投加一定量的阻垢剂。这种方式适用于处理水量相对较小、水质变化不大且结垢倾向相对不那么严重的系统,投加相对灵活,可根据实际的运行监测情况(如水质检测发现水垢离子浓度有上升趋势等)适时调整投加时间和剂量。
投加位置选择:同样可以选择投加到循环水泵吸入口前等水流较容易混合均匀的位置,或者在补水口处投加,使补充水进入系统时就混入阻垢剂,防止补充水带来的结垢隐患。
阻垢剂投加量的确定
水质因素:要依据原水的水质情况,重点考虑水的硬度(主要是钙、镁离子浓度)、碱度、pH 值、温度等参数。通常水的硬度越高、碱度越大,需要投加的阻垢剂的量相对就越多,因为结垢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对于硬度为 200mg/L(以碳酸钙计)的循环冷却水,可能投加某种聚羧酸盐类阻垢剂的剂量为 10mg/L 左右,而当硬度升高到 400mg/L 时,投加量可能需要增加到 20mg/L 左右,以保证足够的阻垢效果。
系统因素:考虑水处理系统的类型(如工业循环水系统、生活饮用水系统等)、运行工况(是否连续运行、水温波动情况等)以及设备材质等情况。对于连续运行且水温较高的系统,由于水垢形成的速度可能更快,要适当增加阻垢剂投加量;而对于一些对水质较为敏感的设备(如精密的电子设备冷却系统),可能需要更精准的投加量控制,以确保既能有效阻垢又不会因药剂过量对设备造成不良影响。
药剂自身特性: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阻垢剂,其阻垢效能有所差异,对应的推荐投加量也不一样。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和技术指导来确定投加量,同时可以结合现场的小试、中试实验结果进行优化调整。
投加阻垢剂的注意事项
安全防护方面:许多阻垢剂含有化学活性成分,部分有机阻垢剂可能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气味,操作人员在配制和投加过程中应穿戴好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防止药剂接触皮肤、眼睛等造成伤害,同时要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操作,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药剂配制方面: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浓度和方法进行阻垢剂的配制,一般是先将阻垢剂固体产品用适量的水稀释溶解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如将粉末状的聚羧酸盐阻垢剂配制成 10% 浓度的母液),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的投加量进一步稀释到合适的使用浓度。在配制过程中要充分搅拌,确保药剂完全溶解均匀,避免出现未溶解的药剂颗粒影响投加效果和堵塞投加设备(如计量泵等)。
混合与兼容性方面:如果水处理系统中还同时投加了其他药剂(如缓蚀剂、杀菌剂等),要确保阻垢剂与这些药剂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不会相互作用产生沉淀、降低药效等不良情况。在初次使用或更换药剂品种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混合实验,观察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然后再应用到实际系统中。
监测与调整方面:投加阻垢剂后要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检测水中的硬度、碱度、垢盐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设备和管道表面是否有结垢迹象,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阻垢剂的投加量、投加方式等,确保阻垢效果持续良好。
总之,水处理投加阻垢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才能有效防止水中结垢,保障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设备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