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泉水作为天然水源,其饮用方法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关联营养吸收与健康。以下从饮用时机、温度、饮用量、注意事项四个维度,详细介绍科学的饮用方法:
一、选对 “饮用时机”,避免空腹或搭配不当
矿泉水的饮用时机需结合身体状态,避免因 “时机错” 导致肠胃不适或营养浪费:
不建议空腹大量饮用(尤其冷藏款)
部分矿泉水(如偏硅酸型、含矿物质较高的类型)pH 值偏中性或弱碱性,且含有钙、镁等矿物质。空腹时胃内胃酸浓度较高,若大量饮用冷藏矿泉水,可能刺激胃黏膜收缩,引发腹胀、腹泻(尤其肠胃敏感人群);同时,矿物质可能与胃酸发生轻微反应,虽不影响健康,但可能降低部分矿物质的吸收效率。
建议 “随餐或餐后 1 小时内饮用”
用餐时或餐后饮用矿泉水,可帮助溶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促进消化;同时,食物能缓冲矿泉水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矿物质也能更平稳地被肠道吸收。
运动后 “少量多次补饮”
运动后身体流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矿泉水(尤其是含钠量较低的天然矿泉)可补充水分,但需避免一次性猛灌:建议每次饮用 100-150ml,间隔 3-5 分钟,防止短时间内血容量骤增,增加心脏负担。
避免 “睡前 1 小时内大量饮用”
睡前大量喝水易导致夜尿频繁,影响睡眠质量;若饮用含矿物质较多的矿泉水,虽无健康风险,但可能因起夜次数多间接影响休息。
二、控制 “饮用温度”,拒绝过冰或加热过度
矿泉水的温度直接影响口感和矿物质稳定性,需避免两个极端:
优先选择 “常温或微凉(10-25℃)”
常温矿泉水能最大程度保留天然口感(如清甜感),且矿物质(如偏硅酸、钙、镁)处于稳定状态,不发生结构变化,吸收效率最佳。夏季可将矿泉水放入冰箱冷藏 1-2 小时(温度不低于 5℃),避免冷冻(冷冻会导致水体积膨胀,可能破坏包装,且解冻后口感会变差)。
不建议 “加热至沸腾或长期高温加热”
部分矿物质(如偏硅酸)在高温下(超过 80℃)可能会出现轻微 “析出”,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微小沉淀(并非杂质),虽不影响健康,但会降低偏硅酸的含量,也可能导致口感变涩;
若需喝温水,建议将矿泉水加热至 40-60℃(手摸杯壁不烫)即可,避免长时间煮沸(如煮茶时用矿泉水,建议 “煮至 80℃左右冲泡”,而非持续沸腾)。
三、合理 “控制饮用量”,并非越多越好
矿泉水的饮用量需结合年龄、活动量、环境调整,而非 “喝得越多越健康”:
成年人:每日 1500-2000ml(含矿泉水 + 其他饮水)
成年人每日总饮水量建议 1500-2000ml(《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其中矿泉水可占 50%-70%(约 750-1400ml)。若当天活动量大、出汗多(如户外工作、运动),可适当增加至 2000-2500ml,但需避免单日超过 3000ml(过量饮水可能导致 “水中毒”,虽罕见,但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
儿童 / 老人:按体重调整,少量多次
儿童:1-3 岁每日总饮水 600-800ml,4-6 岁 800-1000ml,其中矿泉水可占 30%-50%,需注意选择矿物质含量较低(如钙≤200mg/L、镁≤100mg/L)的类型,避免加重肾脏代谢;
老人:因肾脏功能有所下降,建议每日总饮水 1500ml 左右,分 5-6 次饮用(每次 200-3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
四、注意 “3 个细节”,避免浪费或健康风险
开封后 “24 小时内喝完”,避免污染
矿泉水开封后,瓶口易接触空气中的细菌、灰尘,若长时间放置(超过 24 小时),尤其是在室温下,可能导致细菌滋生(虽矿泉水本身无菌,但开封后会接触外界微生物)。建议开封后尽快饮用,未喝完的可密封放入冰箱,次日内喝完。
不建议 “用矿泉水长期替代白开水冲调奶粉 / 服药”
冲调奶粉:奶粉本身已添加精准比例的矿物质(如钙、磷),若用矿物质含量较高的矿泉水冲调,可能导致矿物质过量,增加婴儿肾脏负担(建议用煮沸后冷却的白开水);
服药:部分药物(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强心苷类药物)可能与矿泉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反应,影响药效(建议用温开水送服,具体可咨询医生或药师)。
选择 “适合自己的矿泉水类型”
不同人群对矿物质的需求不同:
肠胃敏感者:优先选 “低矿化度” 矿泉水(矿物质总量≤300mg/L),避免高钙、高镁款(可能加重腹胀);
需要补钙人群(如青少年、老人):可选 “高钙型” 矿泉水(钙含量≥150mg/L),但需注意日常饮食中钙的总量,避免过量;
高血压患者:建议选 “低钠型” 矿泉水(钠含量≤20mg/L),减少钠的额外摄入。
总结:矿泉水饮用的 “核心原则”
温度适中:常温或 40-60℃温水最佳,不冰不沸;
时机合理:随餐 / 餐后饮,运动后少量多次,不空腹、不睡前猛灌;
用量适度:成年人每日 750-1400ml(含在总饮水量内),不过量;
细节注意:开封即饮,不替代白开水冲奶粉 / 服药,选对适合自己的类型。
遵循这些方法,既能享受矿泉水的天然口感,也能更好地吸收其营养成分,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